山西煤炭业通过科技支撑转型发展

山西煤炭业通过科技支撑转型发展

  • 2014年05月05日 14:12
  • 来源:中国铁合金网

  • 0
  • 关键字:煤炭 山西
[导读]日前,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,面对挑战,传统煤炭大省山西于近期启动实施了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山西行动计划》和《山西省低碳创新行动计划》,决心以低碳引领、创新驱动,打造国家煤基科技及产业创新高地,把科技创新作为煤炭产业安全、高效、清洁、低碳发展的根本路径,实现由“...

一方面,单纯依靠扩量提价的模式已走到尽头;另一方面,粗放利用引发的环境问题正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。

 

日前,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,面对挑战,传统煤炭大省山西于近期启动实施了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山西行动计划》和《山西省低碳创新行动计划》,决心以低碳引领、创新驱动,打造国家煤基科技及产业创新高地,把科技创新作为煤炭产业安全、高效、清洁、低碳发展的根本路径,实现由“煤老大”向“煤科老大”的转变。

 

科技支撑“旧貌换新颜”

 

“污水、骡子、杂乱不堪的窝棚、满身酒气的矿工”,这是2005年记者在山西左云县一家叫“庄旺煤业”的煤矿看到的场景。当记者近期再次来到左云县,这样的景象不复存在。左云县煤管局副局长何文战介绍,像那样的小煤矿当时全县有100多座,如今全县仅保留26座煤矿,平均产能达到90万吨,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。

 

这只是近年来山西煤炭产业调整转型的一个片段。统计显示,煤炭资源整合后,山西省煤矿由2600座减少到1098座,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,一大批高端采煤装备、井下火灾防治和瓦斯抑爆等自主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,有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
 

“现代化综采和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,为安全生产提供了根本保障。”山西省煤监局局长杜建荣说。

 

山西省发改委数据显示,2008年全省仅307座煤矿实现综合机械化采煤,占煤矿总数的12%,机械化水平低、管理落后。从1980年到2004年的25年中,山西煤矿事故累计造成1.72万人死亡,百万吨死亡率平均2.66。而到了去年,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0.077,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.216,煤矿安全水平持续明显好转。

 

粗放开采付出的代价不仅是“鲜血和生命”,还有资源浪费、生态破坏。山西省煤炭厅统计,过去国有煤矿每采1吨煤平均动用2.5吨资源,小煤矿高达6吨,每挖1吨煤损耗2.48吨水资源。每年造成的资源浪费、生态破坏等损失折合人民币约300亿元,每生产1吨煤需要付出70多元的隐性代价。

 

新技术的运用使资源节约、生态保护的新型“矿业文明”得以重建。“把丢了的宝贝拣回来,利用新技术偿还资源债”,正成为大型煤炭企业的“潮流”。全省煤矿资源回收率由以前的平均不足20%提高到80%以上。

 

黑色煤炭实现绿色发展

 

由于长期作为能源原材料基地,山西的工业产品中,“傻大黑粗”的煤基初级产品一度超过60%,产业结构畸黑畸重,沦为低级“锅炉房”。因此,在市场持续不景气、刚性环保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,煤炭产业转型升级,迫在眉睫。

 

产业转型,关键是产品的转型。近年来,山西依托科技创新,优化延伸煤炭产业链,吃干榨尽产煤废弃物,把“废料变成原料、废品变成产品、产品变成精品”。

 

几十年来,“三西(山西、陕西、内蒙古西部)”地区的煤炭以“蚂蚁搬家”的方式运到中、东、南部地区电厂。每年全国有4亿多吨煤炭通过公路运输,仅山西就有30多万辆卡车奔走于煤炭东运的公路上,不仅消耗了大量石油,还造成严重的粉尘污染和公路损耗。

 

为了改变这种方式,输煤输电并举正在成为山西的战略取向。在大同煤矿集团塔山循环经济园区,原煤从井下到发电上网只需1小时。如果把煤运到南方,每年仅运费和煤矸石治理就需6.9亿元。山西省电力公司建设部副主任胡晓岑介绍,到去年底,山西发电装机容量6095万千瓦,外送电量790多亿千瓦时,相当于向外省输送标煤2400万吨。

 

煤炭生产利用的过程中,还会产生大量的煤矸石、煤泥、洗中煤、粉煤灰等废弃物。例如,仅朔州市,每年就要排放煤矸石4000多万吨、粉煤灰800万吨、脱硫石膏120万吨,历年堆存粉煤灰达1.8亿吨。

 

“废弃物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”,通过与国内16所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朔州已建成80多家固废综合利用企业,年处理利用能力达2250万吨,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0%左右,成为新的支柱产业。

 

山西省发改委介绍,山西堆放的煤矸石达10亿多吨。发电是大量消化低热值煤的有效途径,每4亿吨可支撑发电装机约1亿千瓦。去年6月,国家能源局正式委托山西省核准低热值煤发电项目,涉及机组容量近2000万千瓦。这是国家首次把能源项目核准权限委托省级政府。目前,山西已为1252万千瓦机组发放“路条”。

 

煤基科技创新冲刺“最后一米”

 

尽管经过几十年的“追赶”,国内煤炭科技整体水平不断提升,但在高端领域,尤其在高端煤机、信息化、自动化、高端煤化工、煤层气抽采利用等方面,一些附加值高的核心技术、核心部件与美国、德国、澳大利亚等国家仍有不小差距。

 

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专家廉自生认为,核心技术面临“最后一米”困局,主要原因是国内基础研究不足,基础材料不过关。一项新技术需要大量基础研究做支撑,一整套高端设备需要过硬的基础材料,如果这两方面“补不上课”,我国高端煤炭科技进步可能是一个“漫长过程”。

 

虽然山西煤炭行业竞争力不断增强,近两三年来,全省已有6家省属煤炭企业进入世界500强,但面临“大而不强,强而不科”的矛盾,核心竞争力依然欠缺。即使与国内大型煤矿企业相比,兖矿集团、淮南矿业、神华等多家煤炭企业都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、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。然而,山西煤炭企业还没有一家建成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国家工程实验室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。这与山西煤炭大省地位极不相称,也是山西实现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亟待弥补的一个“短板”。

 

山西省相关部门及一些专家建议,为加快山西煤基科技攻关步伐,进一步推进清洁、低碳发展,国家相关部门应在科技创新、低碳发展等政策方面给予支持,将山西列为国家低碳试点省、低碳技术创新省,太原市列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,给予低碳发展方面的全方位政策优惠;支持山西设立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、企业技术中心等,促进相关技术和成果在山西落地。

 

  • [责任编辑:Ginna]

评论内容

请登录后评论!   登录   注册
请先登录再评论!